棉花与古代税收政策(古代棉花贵吗)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棉花与古代税收政策,以及古代棉花贵吗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微信号:18896951607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香港公司注册开户流程资料
复制微信号

本文目录一览:

宋朝时一年税收多少

问题一:宋朝一年税收多少两 北宋年间,宋朝最高时的税收一年有钱一亿六千多万贯,折合白银一亿六千多万两

问题二:中国古代各个朝代一年税收多少 各个朝代税制不一

据说宋朝最高时的税收一年有钱一亿六千多万贯,但折合白银却很少。

明清大量海外白银流入,折合的白银增多。

明朝税收一年是400万两白银,清朝一年的税收是5000万两到7000万两,

因为宋朝是全部收上来再派发给地方,明朝是地方保留”所需“的部分然后上次国库。而且到了最后,明太祖朱元璋定天下税亩八百万余顷(一亿两千万亩),征粮2950万石,下旨“永不起科”。

明朝的商税原先是30取1,也就是3.3%。后来明朝皇帝与内阁考虑减轻国用以减少百姓负担,万历时降到了1.5%。小生意、小商小贩、年营业额在40两白银也就是在营业额少于26432元以下的免税。

结果到后期,一个耕地面积十亿亩以上,人口接近二亿的国家,赋税收入居然少到连招募二十万真正有战斗力的精兵都做不到。

明代的税收过低,农业税低,商业税更低

明代的税收几乎在二百五十多年的时间里没有增加(实际上是不断减少,农业税减少,商业税减少的更多)

明代晚期人们对任何一次增税的行为都叫苦连天,以至当 *** 试图增加赋税时阻力重重

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颁布“使黔首自实田”的法令,令所有地主和有田的农民自报所占有土地的数额,规定每顷(15亩)土地缴纳饲草3石(120斤左右,每个朝代有出入,差比诶不大),禾秆2石。

初期的赋税承袭秦制。但鉴于秦王朝灭亡的教训,减低了田赋的税率,先规定十五税一,以后又减为三十税一。 这一时期主要税收是田赋和人头税,另有名目繁多的工商和山木产品杂税。不过总体税率还是比较低的,所以有文景之治。

魏晋南北朝

曹魏正式颁布法令,实行计亩而税、计户而征的赋税制。每亩纳粟四升,每户纳绢二匹(一匹十丈33.33米)、绵二斤。

晋武帝规定丁男(16~60岁)按50亩缴田租,丁女按20亩缴田租,每亩租八升。每年缴绢三匹、绵三斤;

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485)颁布《均田令》,规定15岁以上男子授种植谷物的露田40亩,妇人20亩,男子每人授种植树木的桑田20亩。产麻地方男子授麻田10亩,妇人5亩。次年颁布征收租调法令,规定一夫一妇年缴纳租粟二石、调帛一匹,15岁以上的未婚男女4人,从事耕织的奴婢8人,耕牛20头,分别负担相当于一夫一妇的租调额。

这一时期对盐、铁一般实行由国家专营专卖。对酒一般实行课税,有的也设官专卖。市税分为对行商征收的入市税和对坐商征收的店铺税。

对交易行为征收佐税,分为对数额大、立有文据的买卖奴婢、牛马、田宅的输佐和价值小、交易不立文据的散佐两种。

对富户家赀满50万贯及僧尼满20万贯者征收赀税。此外还有口钱和通行税等。

隋唐

隋朝和唐朝初都颁布均田令及租调法。规定丁男(21岁)和18岁以上的中男,各授田 100亩,其中20亩为永业田(永不归还),80亩为口分田。同时颁布《租庸调法》,规定受田丁男应缴纳的田租、调赋和应服的徭役(见租庸调)。

唐中期安史之乱(755~763)以后,由于户口流亡,土地兼并,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失去了存在的基础,遂改行两税,实行“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见两税法)。

这是中国田赋税制史上一项重要的改革,使中国古代长期实行的人头税向土地财产税转变。并将各种租税加以合并,分夏秋两季征收,简化了征收手续。

这一时期对食盐、酒、茶有时课税,有时免税,有时专卖。唐代后期除恢复征收矿税、关市之税外,还开征以房屋为征课对象的间架税和对交易所得与公私支付钱物征税的除陌钱。

宋元明清

宋代田制分为民田与官田两类,仍沿用两税法,一般按每亩年纳一斗(10斤左右),江南等......

问题三:宋朝一年的税收是多少 1亿两白银

问题四:国家一年税收多少2o15 清中期约有7000至8000万白银 清后期约有1.2至1.4亿白银 当时一两银子=120元 北宋中期以后平均年财政收入在六千万贯上下 南宋的财政收入则常年保持在一亿贯以上,宋朝财政收入的最高数字一亿二千万同样是南宋创造的 一贯=1000文 宋朝一贯大约相当于现在600元 明朝一年税收就少的多,约200万两,当时一两=240元。因为当时明朝税收收不上来。

问题五:宋朝 *** 的年收入有多少? 宋朝最高岁入有1.6亿两白银,按照一两白银等于20斤熟牛肉,一斤熟牛肉等于20元人民币计算。

宋朝的财政收入达到了640亿人民币弧而当时的税率是坐商3%,行商2%,农业税收只占30%,税率

不知。都按3%算,GDP已经达到640/3%=21333亿人民币。

问题六:明朝一年税收多少啊? 不同时期是不场样的,一般就维持在三四百万两白银。但是,我大明朝的税率为历史最低,四十税一,商税是三十税一,秦朝是十税六或者八,其他朝代也都很高

问题七:宋朝城市居民缴纳的税多吗 (1) 指社会物质生产、流通、交换等活动。如我们农业经济的急速发展。

(2)生活用度;家境。如经济宽裕,经济拮据。

经济,人有着自身的消耗需求,物质资源因而得以认知与定义,而同时,货物有着其自身的界限与范围,因人的需要而产生作用。这样的一种基于人体需求而存在的时效性用途,在人的思维认知之下,而给予了它一种表面性的客观价值,从而在人的一定的思维下被普遍接受,从而形成一种基本的思维常识。

如此,货物得以确定规格,在人的相互认定之下继而得以流通,人与人之间也就有了置换与交易...而同时,人有着自我意愿上的偏向与取舍,这也就决定到了所需物质的每个方面...或许,这样的一种以货物的客观价值为共知,以人的自我意愿为前提,由此而产生的合理有序的人类活动,是为经济。

经济之下,由人的意愿和对货物的价值认定,而产生公平自由的交易原则,而同时,各种各样的意识、行为、交易的出现和发生,都在人的理解之下,或许,这样的一片、整体的意识思维的承载,就是场,随着人的意愿而自由伸展。

问题八:宋朝到底富裕到什么程度? 在许多人看来宋朝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糟糕的王朝之一了,“弱宋”二字似乎是把这个统治中国大部或半部300多年之久的朝代给盖棺定了论。的确,按中国传统对王朝的评价标准来看宋朝也确实挺丢人的。首先,要有强大的中央集权??这一点宋朝似乎还过得去;其次,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西域还不够,顶好是把莫斯科也弄来??这方面宋朝就差劲了,南宋偏安一隅就不必提了,诸如“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之类的讽刺诗句大把的有,就是北宋,真正把东部的国境线推到长城一线的时间也不过是一瞬间而已,西北就更不用说;最后就是要扬国威于域外??“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最好是每年封一次狼居胥。天可汗算什么?要宇宙可汗才爽??这宋朝就更加糟糕了,什么长驱漠北,直捣黄龙就别提了,连自己都保不住,每年不断的送钱,叫叔叫伯的还老是挨揍。两个皇帝作了俘虏,两次在大陆上待不住要跑到海上去??这些都堪称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光辉事迹。

但是,如果我们改变一下自己的视角,试试按另一种标准来看待历史,不是只看王侯将相的“千秋功绩”,而是看看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也许情况就会大不相同。

有一个数字是很引人注目的??宋朝年财政收入最高曾达到16000万贯文,北宋中后期的一般年份也可达8000-9000万贯文,即使是失去了半壁江山的南宋,财政收入也高达10000万贯文。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我们用其他的数字比较一下就知道了。明隆庆5年(1571)国家岁入白银250万两。张居正改革之后的万历28年(1600),岁入400万两(虽然张居正死后人亡政息,但相对在财政上的改革被破坏得较少,而且此时距张去世仅十几年,估计这个数目比张居正当国时期的岁入也少不到哪里去)。明末天下大乱,在后金和农民起义的两面夹击下,明ZF先后增加了辽饷,剿饷和练饷的征收,即著名的“三饷加派”,结果弄得民怨沸腾,烽烟四起。那么这种为时人评为“饮鸩止渴”的做法为国家带来了多少收入呢?大概每年1000万两左右。也就是说此时明朝一年的财政总收入大约是1500万两白银左右。如果我们认为银钱的一般兑换率为1两白银=1贯铜钱的话,那么此时明朝的财政收入仅仅是北宋的不到1/10,南宋的不到1/6,尽管这已经是南宋灭亡的300多年之后,尽管明朝的国土要远远大于宋朝。清朝的财政状况比明朝要好一些,国家初定的顺治7年(1650)岁入1485万两。咸丰年间(1850前后),岁入约为3000-4000万两。数量仍然远远小于600年前的宋朝,而此时中国的人口已经超过3亿,估计为宋朝人口的2-3倍以上。直到清朝末年,国家岁入才达到了宋朝的水平。(由于兑换率折色率等方面原因,可能会对宋朝的岁入有所高估,但即使如此,宋朝的岁入远远大于其他任何一个封建王朝依然是一个无疑的事实)

宋朝的财政收入如此之巨大,是不是意味着人民的负担也极其巨大呢?当然,从人均财政收入上来看肯定是这样。但是,要知道,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两个没有爆发过全国性的农民起义的大型王朝之一。仅有的几次较大规模的起义,如李顺王小波起义,宋江起义,方腊起义,钟相杨幺起义等都不曾超过一省的范围。有这样良好记录的另一个朝代是西晋,而西晋之所以能够如此,恐怕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它的寿命实在太短了,根本来不及爆发起义。

可见,宋代的老百姓生活的并不坏。我们之所以认为宋代老百姓苦不堪言,恐怕很大程度上是受“水浒传”的影响。姑且不提这里面虚构的成分,其实就是从“水浒传”里来看,那些被逼上梁山的好汉落草的主要原因或者是受人迫害,或者是犯了罪,或者......

问题九:宋朝时中国有多富有? 有多富只要看史书上这句话:当时的辽国、金国、朝鲜和日本更停用自己的通货,改用宋钱。

宋朝经济

宋太祖建国时就确立了土地私有产权制度,买卖自由,并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租佃经营成为重要的土地经营形式。租佃契约期满后佃农可以自由决定终止或续约[15]。人口流动性增强,城市商品经济发展。有学者认为宋代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16]。宋代的经济繁荣程度可谓前所未有,农业、印刷业、造纸业、丝织业、制瓷业均有重大发展。航海业、造船业成绩突出,海外贸易发达,和南太平洋、中东、非洲、欧洲等地区总计58个国家[来源请求]通商。南宋初期对华南地区的大规模的全面深度开发,促成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经济文化中心,从此完全取代华北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地位。

农业

北宋初期大面积开荒,土地不抑兼并,农田规模扩大,为提高耕种效率,注重兴修水利,改进农具,改良品种,农业发展迅速。许多新形田地在宋朝出现,例如梯田(在山区出现)、淤田(利用河水冲刷形成的淤泥所利用的田地)、沙田(海边的沙淤地)、架田(在湖上做木排,上面铺泥成地)等。这大幅增加了宋朝的耕地面积。至道二年(996年),宋廷掌握耕地为三百一十二万五千两百余顷。到天禧五年(1021年)增加到五百廿四万七千五百余顷。到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年)达到耕地面积顶点7.0亿亩.各种新的农具在宋代出现,例如新式水车龙骨翻车和筒车。代替牛耕的踏犁,用于插秧的鞅马。新工具的出现也让农作物产量大幅成长。一般农田每年可亩收一石到一石半,江淮,两浙,福建,川陕,荆湖地区一年可达到二至三石。北宋时宋真宗从占城引进耐旱、早熟的稻种,分给江淮两浙,就是后来南方的早稻尖米,又叫占城米、黄籼米[17]。两宋时太湖地区稻米产量居全国之首,尤其以平江府(今苏州)为代表,有“苏湖熟,天下足”(指苏州和湖州)或“苏常熟,天下足”(指苏州和常州)之称。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农业发展迅速。一些北方农作物粟、麦、黍、豆来到南方。宋朝农业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棉花盛行种植于闽、广地区。茶叶遍及今苏、浙、皖、闽、赣、鄂、湘、川等地。种桑养蚕和麻的地区也在增加。甘蔗种植遍布苏、浙、闽、广、等省[18],糖已经成广泛使用的食品,出现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制糖术的专著:王灼著《糖霜谱》[19]。

手工业

宋朝哥窑――米色釉贯耳瓶北宋的主要矿产包括金、银、铜、铁、铅、锡、煤等。北宋仁宗在位时代金属矿藏达到两百七十余处,较盛唐年间增加一百余处。仁宗时期,每年得金一万五千多两、银廿一万九千多两、铜五百多万斤、铁七百廿四万斤,铅九万多斤、锡卅三万斤。宋朝的丝、麻、毛纺织业都非常发达。西北地方流行毛织业,四川、山西、广西、湖北、湖南、河南等地麻织业非常发达。到南宋时,广东雷州半岛地区和广南西路成为棉纺织业的中心。两浙和川蜀地区丝织业最发达。宋朝廷还在丝织业最发达的地区设立织锦院,也就是官办的丝织作坊。而相关的印染业也因此发达起来。宋朝官窑、民窑遍布全国。时有河北曲阳定窑、河南汝州汝窑、禹县钧窑、开封官窑、浙江龙泉哥第窑、江西景德镇景德窑、福建建阳建窑等七大名瓷窑,和分布在各地的许多大小瓷窑,所产宋瓷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海外,如日本、高丽、东南亚、南亚、中西亚等地。北宋时,主要的造纸材料包括丝、竹、藤、麻、麦杆等。四川、安徽、浙江是主要的造纸产地。四川的布头笺、冷金笺、麻纸、竹纸,安徽的凝霜、澄心纸、粟纸,浙江的藤纸等都闻名于世。甚至还有纸被、纸衣、纸甲等。纸张的大量生产与活字印刷术为印刷业的繁荣提供了基础。宋朝的印刷业分三大系统,官刻系统的国子监所刻的书被称为监本,而民间书坊所刻的书被称为......

问题十:宋代的税收来源主要依靠哪一地区? 两宋的赋税,主要是继承唐代两税法而来的二税以及其他一些承继五代弊政而来的苛捐杂税。二税是对土地产权所有者收地税,其征税对象既包括地主,也包括自耕农和半自耕农。其他的苛捐杂税,有只针对产权所有者的,如支移、沿纳、折变等;也有针对所有国家居民、按人头摊派的,既有地主、自耕农和半自耕农,也包括佃农在内,如丁盐钱、丁绢等。从理论上来说,在产权私有的状态下,无论何种赋税征收方式,都是来源于土地收益权的再分配。因此,宋代的赋税是建立在地租基础上的再分配,是集中化的地租。

而宋朝时经济重心的南移基本已经完成,南宋真正完成。赋税主要来字南方江南一带

中国古代农业税收以什么为标准

中国的农业赋税制度起源于夏商周的贡赋制。《孟子.滕文公》载:“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即通常所说的“贡、助、彻”。农业赋税始终是和国家的土地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国古代曾进行过多次农业税收制度改革,具有代表性的有: 1、鲁国的初税亩。春秋以前,土地实行井田制,归王室所有,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到了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在井田以外开垦的私田日益增多。由于私田不属于王室所有,无须向王室交纳贡赋,全部收获都归私田的所有者支配。这就冲击了“田里不鬻”的土地制度,动摇了助耕公田的井田做法,瓦解了奴隶制的经济基础。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了“初税亩”改革。据《公羊传》记载“初者何?始也;税亩者何?履亩而税也”,即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收税,税率为产量的十分之一。初税亩首次以法律形式承认了土地的私有权和地主经济的合法地位,标志着我国农业税赋制度从雏形阶段进入成熟时期。 2、汉朝的轻徭薄赋政策。西汉初期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主要措施是降低田赋的税率,先规定十五税一,后又减至三十税一,并成为以后汉朝的定制。汉代农民负担除田赋外,还有算赋、口赋两种人头税。汉初规定:民十五至五十六岁,人均出算赋钱,一百二十钱为一算,这就叫“算赋”;凡年满七至十四岁的小孩,每人每年纳赋二十钱,叫做“口赋”。 “三十税一”制度前后执行了353年之久,是我国封建社会推行时间最长的一种税收制度。 3、魏晋南北朝的租调制。东汉末年,由于战争频繁,人们纷纷流亡,土地大量荒芜,使汉代以来按人口征收算赋和口赋的制度无法继续执行,而且使按土地征收田租也发生了很大的困难。为了适应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形势的需要,改变国家财政日益困难的窘境,逐渐产生、发展和形成了“租调制”。租指田租,调指户调,三国时期,曹操在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实行大规模的屯田,出租并收取地租。对不属于屯田的农户则建立了“租调制”,规定“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己”。其主要特征是按亩和按户而非按产量和按人征收,税收为定额而非定率。自此,把汉代以来以户征收的田租变为按亩征收,把按人头征收的口赋变为按户征收,确立了租调制度。西晋时期,“租调制”规定“凡丁课田50亩,每亩收租四斛,户主为妇女和次丁男者半输。调每户绢三匹、绵3斤”。同时在户调征收时实行“九品相通”法,即预先把应纳租调的农户,按贫富分为九个等级,依等级征收,富户多交,贫户少交,做到了贫富有别,合理负担,比曹魏时期的“租调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北魏时期,在实行“均田制”后也正式颁布了“租调制”,规定“一夫一妇每年出帛1匹,粟2石,年15以上未娶妻者,4人出一夫一妇的租调”,其特征是以“一夫一妻”为征收单位,减轻了税负,改变了以前以户征收容易出现的负担畸轻畸重的现象,起到了均衡税赋的目的。 4、唐朝的租庸调制和两税法。安史之乱前,唐朝主要的税赋是“租庸调制”,租:指田税,规定每丁每年纳粟2石;调:指绢税,规定每丁每年缴绢二丈,或布二丈五尺,另加绵或麻若干;庸:指以织或布代替力役,规定每丁每年要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役,每丁可缴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代替徭役。安史之乱爆发后,社会动荡,土地买卖和豪强兼并加剧,土地高度集中,出现了“致令百姓,无处安置”的局面,使“租调制”实行以来的税收基础--“均田制”遭到严重破坏,大量农民破产,逃户流民问题日趋严重,农村户籍管理十分混乱,租庸调制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于是在公元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废除唐初的租庸调制度和各种杂税,统一改征地税、户税,实行两税法改革。其主要内容是,归并税目,把当时混乱繁杂的税种合并统一起来,归并为户税与地税两种;集中征收时间,一年分夏秋两季征收;费改税,将租庸调及各项杂费全部改为正税,一同并入两税之中,作为两税的有机组成部分。“两税法”是封建社会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过渡的形态,是以地税和户税为主,并容纳其它杂税为一体的复合税制,与以前的税制比较,具有税制简单、负担合理等优点,是我国农业税制发展历程中的又一次重大变革,自此,我国的农业税制开始进入复合税制的阶段。

朱元璋时期棉花种植的推广,惠及明清帝国500余年

在农学史上,棉花是何时传入中国的?从哪些路线传入的?至今在学术界尚未取得一致意见。有的说是魏晋时棉花就已经传入中国,有的说是隋唐时代,还有的说是两宋时期。之所以出现这么大的时间分歧,原因固然很多,但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或者说是事实,那就是棉花种植在中国一直没有推广开来。也正因为如此,有关棉花的传入线路也有几种说法,有的说是从新疆即当时所讲的西域地区传入内地的;但目前更多的研究者倾向于从海外传到了海南岛,从海南岛再传到了江南的松江等地区。 从这条线路的传入来讲,我们得首先归功于时江南松江女纺织家黄道婆。黄道婆,松江乌泥泾人,童养媳出身,因为不堪忍受公婆的殴打虐待而外逃,误搭了元朝的外贸商船,途经海南岛时,被商船上的人撂在了海南岛,就此她有机会从海南黎族人民那里学到了棉花种植和棉纺织技术。年老时黄道婆返回了家乡松江,从此棉花种植和棉纺织技术随着黄道婆的回乡就率先在松江“落户”,不过似乎当时还没推广开来。换句话来说,黄道婆在松江传播棉花种植和棉纺织技术时,中国其他地方还是以麻布作为主要衣料,遇上数九寒冬季节,有钱、有地位的北方人主要穿着用毛皮所制的裘衣来过冬,而南方人则要用丝绵袍御寒。棉布衣被至少说在黄道婆之前是相当珍贵的,有人说它比羔羊皮、狐狸皮还要珍贵,以至于只有蒙元大汗与皇帝这样九五之尊的人才能穿得起。 元代除了松江地区外,其他地方只有零星的棉花种植试验。据《农桑辑要》所载,元朝从中西亚地区引进了棉花种子进行了试种,但到元朝灭亡时还没有在全国真正推广开来。到了明初,出于那朴实的民本思想,大力提倡农业经济结构的多样化,鼓励棉花种植,当时规定:“益种绵花,率蠲其税。”。这样一来,洪武重赋之下压得几乎无法喘息的松江农民有了新的生机,头脑本身就灵活的松江人开始“钻朱元璋政策的空子”,你皇帝不是说多种植棉花不收税么,我们大家就来个大力种植,发展棉纺业。如此下来,在很大程度上舒缓了松江府人民由于重赋所带来的苦难,使得当地的社会经济滑向崩溃之势得到一定的遏制,松江逐渐成为了全国的棉纺织中心,以至于出现了松江“衣被天下”的局面。 与松江同为难兄难弟的苏州可没这么幸运。那里的棉纺织业发展不够快速,重赋之下的苏州人民只好背井离乡,流落四方,国家直接掌控的自耕农数量急剧减少,如:苏州府下属的太仓州洪武二十四年编造黄册时,在籍户数为8 986户,到了宣德七年时只剩下1 569户。 不过从全国范围角度来讲,由于朱元璋大力提倡植棉,各地的棉花种植和棉纺织业也有了一定的发展。棉布、棉衣、棉被等棉纺织品逐渐普及,甚至可以说是给大明帝国的子民们“送”来了价廉物美的“温暖”品。过去贫穷的人现在在寒冬季节也能睡在暖融融的棉被里了,当然,知道这是朱元璋客观上做了一件大好事的人恐怕就不太多了。此外,还有明初推广植棉所产生的一个潜在影响,那就是在一定程度上活跃了农村经济,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由于棉花种植的推广和棉纺技术的提高,棉织品不再是“昔日王谢堂前燕”,而是纷纷进入寻常百姓家。更远的意义在于,它不仅影响到了明清帝国500多年农业经济发展的基本格局,而且对 *** 后期社会经济格局的变化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在顺便讲了朱元璋推广植棉所带来的歪打正着的效果与潜在的影响后,我们还是回归到前面讲的明初洪武年间贯彻赋税征收政策的核心宗旨,那就是“富者多出,贫者少出甚至不出”,因此,在一些人看来,朱元璋的这种赋税制度倒是颇似当代税收累进制。但还有人认为,这样的类比是将古人拔高了。但不管怎么说,我们都应该看到,明初的这种赋税制度不仅仅是朱元璋推行黄册和鱼鳞册的最为主要的目的之一,而且更是体现了洪武皇帝对广大农民实行轻徭薄赋的“爱民”之精神。

古代税收与现代税收的区别与联系?

一、古代税收与现在税收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种:

1、实物税和货币税的区别:古代的税收主要是实物税,比如粮食,棉花等,也有货币税,但占比较小,而现在基本全是货币税,这样征收起来比较方便。

2、直接税和间接税的区别:古代的税收大部分都是直接税,即丁税,口税,人头税,什一税等都是这样;而现代除了个人所得税等极少部分等是直接税,主体都是间接税,比如消费税,营业税,增值税等。

3、古代还有徭役,徭役虽然是让人服劳役,但因为这样使得劳动力减少了为自己劳动的时间,其实也是一种税。现代则没有劳役了,连兵役也不是强制的了。

4、古代没有累进税,人头税按人收税是最不公平的,多有钱都是按人交一样的钱,田亩税相对好些,田多了按比例多交税,但依然没有采取累进税,贫富交税比例是一样的。现代的累进税则相对比较公平。

二、古代税收与现在税收的联系则在于

1、现在的税收很多是脱胎于古代的税收,比如契税东晋时就已经有了。

2、另外征收的保证一样,税收的征收都是以国家机器作为保证,强制执行的。

3、税收的用途都差不多,公共建设,公务员的薪俸,战争时候的军费等各种政府支出。

中国古代历届朝代的税收政策

春秋:“初税亩”,这是中国田赋制度的开始。

秦朝:农民要把收获物的2/3交给政府作赋税。

西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田租为十五税一。文、景帝时,多次减免田租。奖励农桑,减轻自耕农的负担。昭帝和宣帝时期,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汉朝是中国完整的封建赋税制度开始形成的时期。

北魏、隋:租调制,在均田制的基础上,由三长负责征收租调,征发徭役、兵役。

初唐:在均田制的基础上,实行租庸调调法。规定:受田男子每年向国家交纳谷物2石,叫做“租”;交纳绢2丈、帛3两或布2丈4尺、麻3斤,叫做“调”;壮年男子每年服役20天,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替,叫做“庸”。国家有事增加徭役,加役15天,免去调,30天租调全免。每年额外加役最多不超过30天,遇到灾害。政府根据具体情况减免租、庸、调。

中唐:两税法。其内容是:①取消租庸调和杂税;②不分主户和客户,一律以现在的居住地为准登入户籍纳税;③放弃按丁征税的办法,改为按资产和田亩征税;④每年分夏秋两季征税,夏不过六月,秋不过十一月。两税法改变了税收的方式,由人丁税转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要依据收税,两税法也使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

宋朝:王安石实行募役法(废除按户等轮差服役制度,由政府雇人服役,原来应该服役的民户要交免役钱,有不服役特权或因贫困孤苦不服役的也要出助役钱)、方田均税法(清丈土地,防止偷税漏税)、青苗法(春季借钱给民户,夏秋随两税交还,加收利息两分)、保马法(令民间养马,愿者免除部分赋税)。

明朝:推行“一条鞭法”。一条鞭法是重要的赋役制度改革,它简化了征收名目和手续,有利于防止豪强、官吏隐田逃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折银制度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民人身依附关系的削弱,对货币地租的产生和部分农产品的商品化有积极推动作用。

(10)清朝:康熙实施“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制度。雍正实行“摊丁入亩”的办法

棉花在我国古代逐渐成为一项重要经济作物,始于:

棉花分木棉科和锦葵科,木棉在西汉时开始出现种植,有人认为是我国本土植物,也有人认为是从海上丝绸之路传来。锦葵科有印度传入中国,一说是南北朝之后传入。在北宋时期已经出现较为普遍的种植。而明朝时大规模种植和普遍时期,原因在于元代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后得以推广,还有就是朱元璋的强力推行。因此棉花在我国古代逐渐成为一项重要经济作为,最早应该是在明代。

关于棉花与古代税收政策和古代棉花贵吗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作者头像
恒睿香港公司注册创始人

上一篇:代理服务公司税收政策(代理服务公司税收政策文件)
下一篇:分布式光伏税收政策(分布式光伏发电税收政策)

发表评论

复制成功
微信号: 18896951607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香港公司注册开户流程资料
我知道了
添加微信
微信号: 18896951607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香港公司注册开户流程资料
一键复制加过了
18896951607
微信号:18896951607添加微信